以人民健康為中心!三明醫改的實踐與啟示
2024-11-26 09:04:48??來源: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: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5月23日,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江蘇鹽城就“推廣福建三明醫改經驗”舉行新聞發布會。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,近年來,各地在實踐中進一步拓展、豐富了三明醫改的內涵,因地制宜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取得積極進展。目前,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制定了學習三明經驗的實施方案。 6月6日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相關通知明確,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是2024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。 12年前,一場醫改風暴在三明掀起。時至今日,一組看似矛盾的數字展現了這場風暴的成效: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,醫保基金卻保持盈余;醫藥總收入增長率明顯下降,公立醫院工資總額卻增長5.45倍;在工資總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,全市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財務運行仍然保持健康平穩…… “醫改是民生領域頭等重要的整體性、系統性、協同性改革。”三明市副市長張元明言簡意賅地闡明了三明醫改的廣度、深度和難度。 藥價下來了,服務上去了 今年3月份,鄧阿姨在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了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,醫療總費用為3.6萬多元,自費不到1.3萬元。同樣的手術,醫改前總費用要超過5萬元,自費2萬元左右。 “說起醫改帶給我們老百姓最大的實惠,那就是看病確實更便宜了。”鄧阿姨不無感慨。 除了“變薄”的醫藥賬單,還有更好的就醫體驗。前些日子,姜女士腿部骨折,住進了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一科的無陪護病房。“以前請個護工一天要二三百元,現在報銷完一天只需要花費幾十元,不僅能得到專業的護理和照料,還免去了家屬的奔波勞累之苦。”手術后的這幾天,姜女士在病房過得挺舒心。 降低老百姓看病的成本、讓更多患者“看得起病”,是彰顯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基礎,也是三明醫改的初心。 高藥品耗材收入占比背后是不合理的醫藥與醫療體制,使“藥品回歸治病功能”,需要“壯士斷腕”的勇氣,也考驗改革者的智慧與能力。通過在全市范圍內推行醫院藥品耗材零加成銷售、執行“兩票制”、實行“一品兩規”、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降價,并對重點藥品使用情況實時監控、嚴控過度診療,三明市醫院藥品耗材收入占比由改革前的60.8%下降到2023年的29.83%。 與此同時,三明還積極發揮醫保基金的杠桿作用,引導百姓正確就醫,控制不合理醫療支出:2018年,該市正式實施C—DRG打包收付費制度。 “比如,參保患者在我市三級醫療機構治療某種疾病時,打包收付費1萬元,按現行三明城鎮職工報銷比例規定,醫保基金報銷7000元,患者最高支付3000元。具體而言,如果醫療總費用超過1萬元,醫保基金和參保患者需要分別支付7000元和3000元,超出1萬元的部分由醫院自行承擔;如果醫療費用低于1萬元的,參保患者按照實際費用的30%支付。”三明市醫保局副局長蔡麗青給記者舉例說明。 據統計,2023年,三明市按C-DRG入組結算率達到82.3%,相對節約醫療費用1.32億元。 “一攬子”舉措協同“出擊”,老百姓有沒有享受到“降價”紅利?三明市第一醫院院長吳用樣對此深有體會:“以泌尿科醫生經常操作的經皮腎鏡手術為例,當病人出現并發癥時,醫生及時實施栓塞術能夠很快控制病情。一些地區彈簧鉗這一耗材的價格比較高,病人接受栓塞術要花1萬多塊錢;但在我們醫院,集采后的彈簧鉗僅幾百塊錢,病人做完栓塞術也就花個2000塊錢左右。” 藥品耗材“量價”齊下,醫保基金支出壓力得到有效緩解,也為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騰出了空間——醫改啟動以來,三明市先后11次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,覆蓋了公立醫院已開展的所有醫療服務項目,累計增加醫療服務收入86.55億元。 “騰籠換鳥”成效如何,公立醫院的醫療收入結構變化最為直觀:以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例,2023年,該院醫療服務收入占比52.7%,較2011年增加了近30個百分點。 “收入結構變化后,實際上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都有提升,我們也正想方設法提供更多優質服務。”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朱道斌說。 “公立醫院是醫療、醫保、醫藥(‘三醫’)三者的連接點,醫生是提供醫療服務的最關鍵要素,因此要把公立醫院作為改革的主陣地。”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原組長詹積富認為,只有抓住公立醫院主陣地,才能切實推進“三醫”真聯真動。 為此,三明通過改革薪酬總量核定辦法,由財政全額承擔黨委書記、院長年薪,將醫務人員的薪酬與經濟收入脫鉤,推動實現“醫生回歸看病角色”。全市縣級以上公立醫院醫生的平均年薪從5.65萬元上升到20.11萬元,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大幅提升。 不僅僅是薪資上漲,更重要的是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得到了體現。三明市第一醫院的一位主任醫師告訴記者,他的診察費、治療費用、手術費用都有所提高,“三明現在正在探索按健康績效取酬,老百姓越少生病、治愈后越少復發,我們的收入反而越高。”他說。 吳用樣觀察到,醫療費用降下來、醫務人員薪酬升上去后,醫療糾紛越來越少了,醫患關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,“現在醫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與人民健康需求是同向而行的。”吳用樣說。 著力建設 全民健康保障體系 “現在每天吃的藥醫保都可以報銷了。”三元區新龍社區的居民方禮寧患有2型糖尿病,需要長期服用消渴丸、阿卡波糖、鹽酸二甲雙胍片等藥物。現在,他會定期到位于自家附近的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城關分院開藥。 方禮寧能夠就近拿藥,得益于三明市的一項好政策——已確診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嚴重精神障礙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腦卒中及后遺癥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,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,使用39種限定的基本藥物,實行醫保基金全額支付,推動慢病防控管理,將預防疾病的陣地前移。 “政策實施以來,我們已經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藥物439.89萬人次,基金全額支付5758.11萬元。”蔡麗青介紹,截至去年底,全市高血壓、2型糖尿病、嚴重精神障礙、肺 結核患者規范管理率分別達86.71%、87.54%、93.37%和98.50%。 就近就醫、取藥,讓不少像方禮寧這樣的患者覺得省心又省力。 此前,與全國其他許多地區一樣,三明同樣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、醫療資源流動不順暢、就醫秩序不合理等問題。 分級診療為什么難以推進?“還是因為上級醫院不肯放、下級醫院接不住、就醫群眾往上擠、健康管理不連續。”三明市衛健委副主任周顯葆直言。 為此,2016年起,三明朝著“大健康”方向再出發、再探路,著力建設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,組建緊密型醫共體——即總醫院擔負起全縣(市區)居民健康的總職責,并將縣域內醫保基金打包給縣總醫院,實行“超支自負、結余留用”的做法,實現縣、鄉、村三級醫療服務一體化,共同成為群眾健康的“守門人”。 敞亮的就診區、齊全的診療設備、便捷的醫療服務……走進三明市三元區城關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來訪者很難將這座占地5500平方米的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聯系起來。 該衛生服務中心院長鄧華黎列出了一組直觀的數字——和2014年相比,中心人員數量增長了2.7倍,醫療收入增長了13倍,門急診人次數增長了6倍。 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?鄧華黎介紹,一方面,基層醫保報銷比例高,普通門診和住院報銷比例分別比三甲醫院高10%和25%,居民門診特殊病種開具慢性病保障用藥不設起付線,選擇“家門口”就診的患者更多了;另一方面,作為總醫院的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對基層分院進行同質化管理,實現專家、病種、管理“三下沉”,還定期開展學術講座、健康教育、業務指導、巡診等活動,讓老百姓在社區醫院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優質服務。 記者了解到,該衛生服務中心隸屬的三元區南部醫聯體,由一家總醫院(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)、8家基層分院(其中包括4家衛生服務中心、4家衛生院)和17家公辦一體化村衛生所組成。這意味著,總醫院院長朱道斌既是一家三甲醫院的“掌門人”,也要為醫聯體內部所有醫療機構的建設運營負責。 “我們真正是‘一家人’‘一條心’,用的也是‘一本賬’,已經成為責任共擔、利益共享的共同體。”朱道斌坦言,如果醫共體疾病預防做得好,群眾看病少,醫保有結余,可以納入醫療服務收入,用于薪酬分配和醫院發展;群眾看病多,醫保超支,就需要醫院自身承擔。因此,該院專門成立了全民健康管理部疾病管理中心,在院內遴選健康管理醫師,專業開展院前、院中、院后疾病管理。 “比如,患者即將出院的時候,我們要進行院后疾病管理,由醫生制定排期計劃,疾病管理師進行隨訪并制定個性化處方,形成疾病管理的全程跟蹤。”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全民健康管理部副主任護師俞曉平說。 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19年11月,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推廣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通知》,要求充分發揮典型經驗對全局改革的示范、突破和帶動作用。 2021年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》,要求進一步推廣三明市醫改經驗,加快推進醫療、醫保、醫藥聯動改革。 …… 不過,三明醫改啟動以來,關于這一醫改經驗能否推廣、效果如何也存在著一些爭議。 三明醫改的核心要素是什么?這一改革的普適性體現在什么地方? “從一切為了人民的角度調整醫療、醫保、醫藥等利益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,并將其寓于醫改之中,是三明醫改實踐的核心,也是它最大的普適性價值。”張元明斬釘截鐵地說。 對此,詹積富表示認同:“三明醫改當時面臨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性,我們提出來的解決辦法也具有普適性——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既得利益格局,各部門協調配合,形成改革合力,真正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。” 從有益于人民健康的角度調整醫療、醫保、醫藥等利益,首先要建立高效的醫改領導體制和部門協同、權責清晰、高效運轉的行政管理機制。 在三明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始終把醫改工作擺在重要位置,勇于擔當,堅定推進醫改;縣(市、區)“一把手”是推進醫改第一責任人,主動學醫改、抓醫改,為三明醫改保駕護航;衛健、醫保、財政、編辦、人社、市場監管等均為市深化醫藥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齊心協力將三明醫改不斷向前推進。 “推進醫改工作,需要黨委政府下大決心,也需要財政投入大保障。”張元明認為,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是建立起維護公益性、調動積極性、保障可持續性的運行機制,政府必須承擔起辦醫責任。 三明市財政局副局長胡晨暉介紹,改革以來,各級政府明確政府投入邊界,建立科學的財政投入機制,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、重點學科發展、公共衛生服務等投入由政府負責——2012—2023年,財政對公立醫院支出46.79億元,年均增幅達到15.86%。“以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補助專項資金為例,市財政每年安排資金0.11億元,為藥品零差率改革提供資金保障。”胡晨暉說。 對于逐年提高的財政投入力度,醫院負責人感到受益很大。“三明市專門設立了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補助專項資金,彌補了一部分我們因取消藥品加成而減少的差價收入,我感覺這一份支持很重要。”朱道斌說,財政部門對醫院的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也很支持,“在建設無陪護病房的過程中,我們增設了移動護士站、輸液監控等設施設備,市財政累計補助達378萬元。” 此外,為了讓包括困難群眾在內的全體人民都享受到醫改紅利,三明市財政還持續提高醫療救助籌資標準——去年1月1日起,該市將籌資標準從省定的人均400元/年提高至600元/年,提高部分由市、縣(區)級財政承擔。 …… 改革永遠在路上,三明醫改步履不停。 為了人民而改革,改革才有意義;依靠人民而改革,改革才有動力。采訪中,詹積富的一句話既為我們揭示了三明醫改的成功密碼,也為這一改革的推廣實施提供了價值路徑——“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是三明醫改的精髓。”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